旅人在行走時不能沒有地圖與目標,一國經濟的發展與投資亦然,這也是為何24日甫落幕的中國十九大成為近期全球政經熱議焦點,我們一再強調,十九大擘劃出的是偏向長期的大格局,對短期行情的影響跟投資內容不會帶來明顯變化,然而長期目標的指明以及到達目標的路途及手段仍至關重要。

十九大召開定下長期投資方向:中國未來增長『質』重於『量』

在投資層面上究竟應該如何解讀十九大,實際上不應侷限於所點名的政策利多,其隱含的政治風向在投資及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主席習近平在結束第一任期後,並沒有安排「接班人」入常,未來不僅中國共產黨的集體領導轉為個人領導成為大概率事件,習近平意志的對中國政策的影響性將更深化、更長遠,中國未來促進經濟平衡的改革將持續,穩中求進仍是主基調,經濟增長的『質』重於『量』,十九大明確了中國未來發展三步走的目標: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及擠身創新型國家列強、2050年建成富強現代化強國,我們都可以看到更側重於『質』,而非過往粗放式『量』的目標。

經濟動能兩大引擎質變:消費升級與投資高端化

總體上,十九大比十八大在經濟改革上更加強調供給側改革與現代化的經濟體系,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繼續深化供給測改革,啟動新一輪工業革命,其中高端製造、先進製造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將是主攻方向,而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部分,雄安新區將是對內區域的著力點,一帶一路是對外的主方針,同時,針對經濟轉型的部分,對投資跟消費兩大動能有更明確的界定,消費是促進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投資則是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由此可以推估,未來消費在經濟結構中貢獻佔比將更大,不論是城鄉人均收入翻番,或是『質變』優先於『量變』的核心概念,皆指向消費升級仍會是未來主軸,而另一大成長動能—投資,未來將起到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告別過去粗放式的增長,投資增速較快的將會是利於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的高端產能。

金融政策方面,由於要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因此貨幣的擴張不太可能,且金融資源要導向實體經濟,將維持穩健中性不會放鬆,市場短期反應負面,但若深究包括金融監管在內的中國各種政策,都是為經濟轉型而生,不出非必須性的風險將是底線,我們認為不論是供給策改革或是金融監管,最終將透過優勝劣汰引發行業整合,體質優良的龍頭公司將益加茁壯。

未來投資中國股市關鍵:擁抱核心資產與擇時

伴隨中國經濟進入轉型新階段,行業中的質變將超越量變,因此選股變得更為重要,基本面仍將是左右股價走勢的關鍵,而打造『中國名片』的決心,讓我們可以預見中國龍頭企業競爭力提升必然會是重點方向,以2015年底至今的供給側改革和環保調控為例,最終都加速行業競爭環境的優化,導致了相關行業龍頭業績反轉,而當環境發生質變時,往往都是尋找投資標的好時機,每次因為短期情緒波動而引發的調整,都將創造買入的機會,擁抱核心資產與擇時的能力將成為關鍵。

中國帶頭走,亞洲佈局不可少

相較於全球投資人,台灣投資人擁有更便利的金融工具佈局亞洲市場。如透過亞太收益多重資產類型基金,更有機會兼顧收益、伴隨成長及控制波動。

野村投信具備堅強的投資管理團隊,在台灣有47位投資專家,其中20位研究專長聚焦亞洲市場,管理亞太股債基金總數近20檔,具備深厚的亞洲研究經驗,更是投資人可以倚賴的投資夥伴。